近年来,贺州市大力培育壮大香芋全产业链、现代设施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全市深入开展“先锋力量·红链兴农”行动,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人才服务在产业链上,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持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强力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空中俯瞰红色古镇英家新貌
“今年头菜又是丰收年!英家的头菜最有名!哎!谁不说英家的头菜又脆又香……”走进钟山县英家村六甲古商业街,村民陈自添自创的这首“客家头菜歌”,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英家村是广西革命老区之一,红色资源丰富。为做大做强“英家大头菜”产业,一体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英家村按照“农业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思路,整合资源成立大头菜产业党支部和红色文旅产业党支部,推动支部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英家大头菜喜获大丰收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贺州市探索“产业链党建”新模式,分层级分产业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前置内嵌到产业链各环节,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产业型”“企业型”“协会型”等功能性党组织,示范带动产业链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围绕香芋、设施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立党组织250多个。
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贺州市深化开展“村事村办、党员揭榜”行动,通过设榜招贤、揭榜挂帅、晒榜履责、奖榜激励等方式,重点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榜单内容,由揭榜党员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为群众发展产业保驾护航。目前,全市8500多名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参与揭榜项目,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发展问题1800多个。
“市里大力推广香芋全产业链种植项目,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我作为党员,必须响应号召,为推动香芋全产业链贡献绵薄之力。”平桂区羊头镇大井村党员胡菊花主动“揭榜挂帅”,积极上门向群众介绍香芋的奖补政策、市场前景、经济价值,还带头定下了种植1000多亩香芋的目标,目前已经种植了200多亩,直接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平桂区羊头镇大井村党员胡菊花(左一)正在管护香芋苗
贺州市深入开展“百人联百企”和“千人联千户”服务活动,成立“产业兴农”红色服务队,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在产业链发展前沿阵地积极作为,指导培训农民3.8万人次,带头联系指导重点农业企业200多个,帮助农业企业对接金融信贷、项目建设、政策扶持等,为188家农业企业争取到“桂惠贷”“龙头贷”等惠农贷款金额累计5922万元。
让人才服务在产业链上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贺州市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着力集聚和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一线展才华、兴产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传承人李素芳(右三)带领乡村留守妇女钻研传统瑶绣技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围绕完善产业全链条,八步区选派各领域专技人才35批650余人深入乡村一线,有针对性地破解病虫防治难题,按需提供服务,全区优质稻、根茎薯芋类、杉树等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31%;支持引导各类人才创建各类企业30多家,打造专业合作社、基地200多个。
富川瑶族自治县制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若干措施,引导富川籍外出“乡创客”回乡创业,目前回引“乡创客”36名,储备乡贤人才1860多名,培育乡村实用人才8588人。
在朝东镇塘源村直播间,“乡创客”陈帮勇正忙着推荐蔬果干,不到两小时销售额超1万元。回乡后,他把工厂建到农村,利用真空脱水技术,自主研发出纯手工香芋沙琪玛、蔬果干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将产品推向了福建、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带富群众30多户。
同时,贺州市还通过深化市校人才合作,联合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千名人才进贺州下乡村”行动,吸引1103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帮助解决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技术需求等难题314个。
图文来源:贺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