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贺州市人才工作经验在全区交流

时间:2022-06-09 10:05:00 作者:华鲁智达课 阅读:

6月8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在北海市举办2022年全区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培训班上,贺州市委组织部以《走好贺州人才东融路》为题,介绍了贺州市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打出人才引领发展“组合拳”

贺州市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

坚持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力,在高位推动、政策引领、配强力量、构建平台上打出“一套组合拳”,按下人才引领发展“加速键”。一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和活动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重大决策中,市委书记、市长每年参与的重大人才活动和日常人才关爱慰问等人才工作不少于7次,进一步强化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组织部门三个“一把手”齐抓人才“第一资源”职责。二是制定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对准人才发展中的“中梗阻”,先后谋划出台41个人才政策,重点在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引进流动、培养支持、激励评价及创新创业上提高“含金量”,为全市各领域各行业人才发展健全完善制度保障。三是配强人才工作内设机构。按照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优化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实行市委书记和市长双组长制,成员单位由原来19个充实到24个,自上而下捋顺工作机制。市委人才工作机构提档升级,由市委组织部管理的事业单位调整为市委直属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下设6个科室,负责统筹全市人才工作引进、培育、管理,五个县(区)均成立副科级人才工作中心,配强工作力量,确保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人、财、物“三集中”。四是创建人才运营新平台。创新组建无编制科研机构——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设机构规格、不核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负责开展湾区产才状况及政策研究、湾区产才向贺州转移可行性评估、推介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目前已编印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及报告20多篇。

2022年贺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现场

唱响湾贺人才协作“双城记”

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转型、产业和人才外溢契机,发挥本地生态环境容量、土地资源承载力、市场空间等优势明显,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智力转化,努力让贺州成为湾区产业、人才落脚的首选地。

以市校合作促转变

打破传统引才观念,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人才共享理念,以市校合作为突破口,通过“联姻式”柔性挂职、“智囊式”组建团队、“候鸟式”聘请专家等方式借智借力,探索构建市校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先后与深圳大学等6所大湾区高校、5个科研机构及高端智库签订合作协议,吸引大湾区人才竞相入贺,提升人才质量。

以人才飞地模式促转化

按照“科研、孵化在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的飞地理念,变“筑巢引凤”为“邻凤筑巢”,在广州、深圳等地建成“人才飞地”平台5个,邀来湾区名校、名师、名企业等人才团队,进行离岸创新、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设立贺州新经济新业态产业发展基金14亿,精选湾区优势在研项目转化为贺州产业项目,成功孵化天微电子、华智5G智能终端、智慧浆云等103个新经济新业态产业项目。我市“人才飞地”做法荣获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

以柔性引才聚智促转型

针对后发展地区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难题,采取“刚性不足柔性补”做法,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团队到贺州共建19个东融名师工作室,柔性引进68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产业领军人才集聚贺州,把引智变为引资引技的源泉,进一步扩充高端人才增量。近三年来,全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6件,市高新技术企业由8家增加到39家,碳酸钙、钢铁、铝电子、林产等优势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以双招双引驱动促转移

坚持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推动设立市政府驻湾区经贸联络处,落实专项经费,派遣8个招商工作组、146位专业人才深入湾区开展定向“双招双引”,加速湾区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各要素积极向贺州转移。持续推动“政、产、学、研”多领域合作,先后引进广州亿航智能(健康)等86个项目,成功举办了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寿城行活动,吸引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加,成功签约15个项目,投资额超50亿。

 

书写人才引育用“新篇章”

引才方面,刚柔并济“扩增量”

实施“三个一批”工程:设立专项编制“招录一批”,在市、县(区)建立“编制周转池”,设置人才专项编制135个,集中赴区内外高校引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型专业人才2124人,有效缓解用人单位编制紧缺和专业型人才匮乏的双重难题。服务乡村振兴“集聚一批”,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派100名专家、1000名科技特派员、10000名大学生等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帮助解决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技术需求等难题314个,初步达成合作协议17个、乡村振兴服务项目68个。打好乡情牌“回归一批”,组织贺州籍人才回归工程,鼓励引导高校大学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促进北京大学知名教授谢涛博士等一批在外贺州籍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回流。目前,全市入库贺州籍在外人才821人。

育才方面,盘活资源“稳存量”

设立产业人才、本土青年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等专项培养培育计划,依托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分类型、分层次重点培养一批人才。实施“融入大湾区建设,提升专业化能力”干部人才培训工程三年计划,赴广州、深圳等地举办激励人才新时代新党担当新作为、工业产业东融、农业产业东融、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等专题培训班56期,培训人才3000人次。通过粤桂协作机制组织选派县乡级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青年骨干人才到东部发达地区挂职、跟班锻炼、专业研修以及轮岗交流,完成互派干部和专业人才78人,选派我市500多名人才到大湾区进修学习,进一步提升人才专业素质。

用才方面,选准用好“提质量”

坚持人岗相宜用才理念,充分考虑人才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工作履历等因素,把优秀专业人才选派至基层一线、重点项目一线锻炼,使人才与事业相宜,事业与人才相长。建立激励评价和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对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即评即聘,对获得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予以奖励,撬动人才工作积极性,近五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增长54.8%。在全市6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不断为青年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强化身份认同,组织开展贺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为235名高层次人才颁发“人才绿卡”,同步享受子女入学、人才公寓保障、医疗保健、景区旅游优惠等9项人才专项服务待遇,进一步提升人才获得感。

下一步,贺州将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和东融为主线,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持续推进产才融合,依托“乡村振兴人才超市”“科技副总”等创新抓手推动智力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匹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人才绿卡”制度,为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人才发展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图文来源:贺州市委组织部


上一篇:钟山县清塘镇:闻“汛”而动,全力织密防汛“一张网”
下一篇:平桂区:加强乡镇党校规范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 北京华财智达教育集团 京ICP备160536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