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机关工委牢牢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党建意识,在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和服务东融等方面着手,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互促,为贺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机关力量。
实施“四轮驱动”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奠基石”。市委机关工委建立起“组织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市县两级354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281个村党组织结对,筑牢乡村一线战斗堡垒。指导机关党组织与驻村党组织建立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结果清单“三单”服务机制,“打包捆绑”服务群众,仅2021年就为群众解决困难5000多件。
强化人才选育培养,扛起乡村振兴“顶梁柱”。市委机关工委配合市委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驻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搭平台、引项目、出实招。发挥机关资源优势,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家挂任281个村乡村振兴“荣誉村主任”,引领市内外784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捐助资金达401.09万元。
贺州市“荣誉村主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
强化党员回乡助力,当好乡村振兴“智囊团”。市委机关工委组织近万名贺州籍机关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回到原籍村(社区)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等活动,助力抓实风貌塑形、文化铸魂、产业兴农和壮大“集体经济”,共助746个行政村与165家企业签订合作发展合同,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37个,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32万元。
强化便民服务措施,拓展乡村振兴“服务圈”。市委机关工委依托供销系统,打造“基地示范+部门联动+有效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产业大平台,推动乡村振兴各领域深化合作。除此之外,依托优化营商环境党建联盟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贺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党建联盟到钟山工业园区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服务活动座谈会
实施“三大举措”
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
抓严“三个确定”,加强网格化管理。市委机关工委通过“确定方案、确定对象、确定流程”,先后制定《关于开展“寿城党旗红”互联共建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居民小区“双报到、办实事”行动的通知》等文件,联合市委组织部将107个市级党组织合理安排到12个社区的149个小区中,压实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网格化”共建机制,采取机关党组织整体报到、在职党员轮流报到的方式,确保机关党组织、在职党员志愿者双报到率100%,覆盖社区率100%。
抓实“三个服务”,精心组织实施。市委机关工委实施“菜单式、组团式、集中式”服务,组织开展万名在职党员进居民小区“双报到、办实事”行动。在职党员“菜单式”认领微心愿;按照职能相近、领域相通、联合组团的原则,围绕重要节点和创建文明城市,集中开展“进社区访民情”“我为创城作贡献”等“组团式”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的“集中式”服务中,市直机关3000多名在职党员干部轮流到社区报到一线,主动认领责任区100多个、服务岗100多个,每天到岗达800多人。
抓好“三个联动”,打造示范引领。市委机关工委推动市直、区直、街道、公司、社会“五方力量”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八步区江南街道点灯社区大修厂小区示范管理模式”,实行“三联驱动、三网联动、三化推动”的“三三三”机制,走出了一条“小区建立支部、支部引领管理、管理优化服务、服务普惠群众”的规范特色小区治理之路。
实施“三项行动”
党建东融凸显新成效
全力东融培训班现场教学
政治领航凝聚东融发展。市委机关工委开展“我为东融献一策”大征集、举办“寿城讲坛”“东融夜校”等活动,推动“全力东融”向“全面东融”“全民东融”的深化拓展。近年来,市直机关共举办各类东融学习培训班26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1.2万人次。品牌建设推动东融发展。共创建100多个市直机关党建子品牌,重点打造“党旗引领,东融先行”等36个精品品牌,推动党建工作向东融发展聚焦。联盟共建服务东融发展。实施“党建东融”贴心服务,先后建立36个市直机关行业党建联盟,打破40多个行政部门的信息孤岛,建立并联审批信息管理平台,与广东佛山等7市实现19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事务审批等窗口,广泛设立共产党员岗、党员先锋岗和星级服务窗口,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提升办事效能,实现办事“就近办”“马上办”。
市税务局党员干部向企业财务人员宣传税收政策
(图文来源:市委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