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榜样 | 陀东:瑶山深处的“陀螺”书记

时间:2022-07-19 15:51:00 作者:华鲁智达课 阅读:

陀东,男,1984年4月生,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副大队长。

2018年初,满怀壮志与干劲的基层法警陀东主动向组织请缨,来到了贺州偏远的“土瑶”聚居村落——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扶贫。

他以一颗赤诚的心,把脱贫的责任抗在肩上,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心头,从无路无网无产业,到路通网通产业兴,一路闯难关、啃硬骨……在他的带领下,槽碓村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从破旧“土瑶”小山村蜕变成广西乡村振兴示范点。2022年1月,陀东作为广西第一书记唯一的代表受邀参加央视《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

土瑶是中国瑶族的稀有支系,槽碓村是贺州六个“土瑶”聚居村之一,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68.76%。当时的槽碓村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

在央视《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现场,陀东作为广西第一书记代表受邀参加节目

2018年3月中旬,陀东带着使命首次来到槽碓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槽碓村情况“吃透”,陀东骑着摩托车日夜走家串户,了解到村民们反映最强烈的是道路和网络问题。在这只有砂石路、泥路的大山里,每当有孕妇临产,为了避免颠簸晃动,村民们都要拆下门板,连夜跋山涉水将孕妇抬到山外的医院。网络更不用说,手机传收文件都要走到山顶的“天然网吧”,不断移动找信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陀东心里暗下决心:要马上解决村里道路和网络问题。

为了践行这个承诺,陀东开始频繁地“跑路”,从鹅塘镇跑到平桂区、从贺州市跑到南宁市,他不断地去找项目求资金。陀东没有食言,从2018至2020年,全村不仅通了硬化路,还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加了防护栏;村里通网络的申请也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共建了4个基站,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

陀东与村民一起参加劳动

路通了,网络有了,教育也得跟上。槽碓村教育氛围不浓,控辍保学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在念初二的赵木兰,母亲早年过世,由父亲赵天养一手带大,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加上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赵天养极力反对女儿继续上学。了解情况后,陀东每周都会带上一排鸡蛋或者生活必需品去赵家,一边帮他们做饭一边和父女俩聊天。在陀东的多次劝导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赵天养终于同意继续让女儿读书。“不管我是否在任,都会一直关注这个孩子,并且支持她读书。”陀东说,他会尽力申请社会帮扶资金,想办法资助这个孩子继续读书。

陀东不仅执行力强,思路也很活。经过两年的探索,他认为,槽碓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神秘多彩的“土瑶”民俗风情,本身就是致富的一大法宝,非常适合开展农旅项目。为此,他邀请了中国国旅和携程网的相关负责人来到村里实地考察,共同商讨旅游开发。2019年底,槽碓村旅游开发项目终于落定。

要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离不开发展民宿。刚开始,村里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工作推进极其困难。经过一家一户地跟人唠家常,一遍一遍地讲发展可行性,陀东逐步把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陀东给贫困群众丈量房屋

就这样,一间间富有土瑶特色的民宿点缀在连绵的青山里,成为槽碓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槽碓村已建成民宿61间,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形成“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的发展模式,参与民宿项目的群众年增收平均达25万元,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大幅跃升至58.4万元。随着民宿产业的兴起,一些村民还自营“土瑶”农家餐馆,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土瑶”从脱贫走向了致富。

驻村这些年,陀东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围绕着槽碓村的发展和繁荣不停地转动着。如今的槽碓村,蹚出了一条充满瑶韵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陀东同志荣获全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贺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贺州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贺州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最美第一书记等称号。


上一篇:“五基三化”攻坚年 | 贺州:“书记领办”党建项目助发展
下一篇:清廉建设|贺州市强化“党性铸魂”推进清廉社区建设

版权所有 北京华财智达教育集团 京ICP备160536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