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文化建设综述:东风浩荡花千树 文化宏图谱新篇

时间:2022-10-11 15:36:00 作者:华鲁智达课 阅读:

一本本凝聚着贺州历史、人文的文化书籍接连出版;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文艺赛事落地贺州;一场场文艺惠民的工程串联在大街小巷……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学、电影、音乐、书法、摄影、群众文艺等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贺州市文化文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文艺创作翰墨飘香、弦歌不绝

贺州,拥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有着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3个中国传统村落,91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有国宝“麒麟尊”以及潇贺古道、黄姚古镇、临贺故城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1项;地方方言有29种之多,被誉为我国天然的语言博物馆。潇湘文化、岭南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长期相互交融造就了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和谐发展的文化之都——贺州。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先后编辑出版《贺州作家文丛》《贺州文艺精品选》等文艺著作50余部,有200余件文学作品在《十月》《诗刊》《民族文学》等国内重点文学刊物上发表;《股份农民》《歌堂夜》等11部作品荣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组织贺州市创作出版原创音乐CD专碟4辑、创作拍摄原创歌曲音乐电视5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喜上加喜》《歌声里的中国》先后来贺州市录制节目并多次播出;小品《我要红》在2018年荣登央视舞台;贺州全元素电视剧《向往的生活》在广东卫视、广西卫视热播;以贺州“土瑶”群众摆脱贫困生活状态为创作背景,反映贺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辉煌成就为题材的电影《何物变》成功拍摄;编排了原创大型舞台音乐剧《大明瑶妃》《盘王大歌》,新编廉政桂剧《石鼓传奇》;一部经过严密推证和旁征博引,从浩瀚的文史信息中提炼出贺州史实风采的《贺州往事》在2021年辑录成书……镌刻贺州文化,讲好贺州故事,传播贺州声音,一项项成熟的“果实”透露着文化的芳香和人民辛勤浓郁的创作气息。

贺州市不断加大文艺人才扶持培养力度,建立贺州市文艺创作麒麟尊奖和贺州市作家艺术家签约制、宣传思想文化签约人才,推动文化文艺出精品。近年来,贺州市文艺创作人才数量倍增,如今拥有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632人,自治区级以上协会会员315人,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39人。贺州市在艺术创作上获得各类国家级专业艺术赛事奖项5个、自治区级127个,其中客家山歌剧《连心店》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群星奖”,瑶族群舞《瑶山夜语》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等。

在电影方面,十年前,贺州市仅有一家数字院线影院,十年后,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10家数字院线影院。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方面,贺州市“七个坚持”的管理模式获得了自治区的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每年8484场的任务均高质量完成。

文物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7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由3家增加到9家,馆藏可移动文物增加到5223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29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在贺州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以人民为中心,有深度、接地气的文艺精品。

文艺活动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贺州市先后举办了“生态贺州 长寿胜地”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贺州杯”全国书法小品展,首开广西地级市举办全国性专业文艺展赛之先河。贺州市还积极创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目前实现三县两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创建全覆盖。为积极推进“文艺东融”,贺州主动与广东东莞、 佛山、肇庆等大湾区城市开展合作共建,先后举办广东番禺·广西贺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江门·贺州主题摄影展、贺州·佛山书法艺术作品联展等;并在《贺州文学》开设《东融之窗》专栏,刊发大湾区作家作品30余篇。

2021年,贺州市积极整合全市文化文艺工作力量,组建市、县(区)两级文化轻骑兵队伍,在以往歌舞演出的基础上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摄影等内容,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专业文化文艺团队和优秀文化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特长,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为抓手,为群众带来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文艺作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2021年,黄姚古镇“乡愁记忆”传承工程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2022年7月,贺州市承办了广西首届行书展,其中贺州市共有11幅作品入展;2022年贺州市正式启动主旋律电影进校园活动,全市每学年将放映电影4630场,覆盖全市中小学校1094所(含教学点597个),惠及学生40多万人……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让贺州的文化文艺事业保持长久蓬勃的活力,让群众共享贺州市文化文艺繁荣成果。

文艺惠民持续发力、愈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积极发挥文艺引领社会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使众多文艺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2012年,贺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总结形成了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贺州经验和“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文艺惠民“贺州模式”。2020年,贺州市桂东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2021年,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成为全区为数不多连年获得该奖项的地级市。

目前,贺州市正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贺州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自然资源信息中心项目,全市69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52场次,线下线上参与人数25万多人次。

十年来,贺州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和文化成果。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12%和98.9%。2021年10月,贺州新添特色魅力文化新名片——贺州政协文史馆、贺州郭沫若文化陈列馆、徐悲鸿(贺州)美术馆开馆“三馆”建成使用。越来越多的文化文艺惠民工程在持续进行着,不断助推“贺州故事”走出去。

贺州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也迈向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先后制定印发《关于支持贺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清单》《贺州市关于推动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实施方案》《贺州市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改革文件,为推动贺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十年来,贺州市文化企业活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截至2021年底,贺州市共有规上文化企业28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2.84亿元,同比增长36.1%,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排名全区第一。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贺州的文化建设正以不可抵挡的魅力牵引世人的目光,正以昂首阔步的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让贺州在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道路上更加有力、更加坚定。


上一篇:贺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2022年第四次专题学习研讨会
下一篇:贺州市检验检测中心党员下沉社区共筑“红色防线”

版权所有 北京华财智达教育集团 京ICP备160536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