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州市深入开展“先锋力量·红链兴农”工程,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激发产业发展潜力,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激发先锋引领活力,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切实把全市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贺州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会议
组织共建抓覆盖。探索创新“产业链党建”新模式,分层级分产业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前置内嵌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产业链发展主体上,示范带动产业链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围绕香芋、设施蔬菜、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立功能型党组织252个。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开展香芋病虫害现场培训
结对联建齐发力。贺州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大力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小组+合作社”“党员+种植大户(农户)”等结对服务模式,开展“百人联百企”和“千人联千户”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派出红色服务队110支,带头联系指导乡村振兴重点村163个,农业企业201家,帮助解决产业发展、技术攻关等难题1560个。
贺州市八步区第一书记产业振兴电商联盟揭牌成立
平台搭建强引领。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搭建了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擂台大比武”、“揭榜招贤 能人领办”、“揭榜招商”、“第一书记产业振兴电商联盟”等施展平台,打造了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公安镇廖屋村等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20余个,培育党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56户,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850名,辐射带动6万户群众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激发先锋引领活力
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乡村振兴人才超市
链上历练聚人才。建立“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建立“乡村问单、用户点单、超市配单、人才结单、组织评单”运行机制,通过“线上”联系、“线下”服务,将党员干部、乡村人才安排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上进行党性和业务能力“双历练”。目前,贺州市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共储备包括种养类、畜牧类、电商类、经营类、文旅类等各种乡村专业人才2679人。
贺州市高素质农民“桂姐姐主播”专题培训班
链上培育提素质。采取从经济能人中“挖”、从专业合作社中“选”、从乡土人才中“找”等多种办法,积极发动村“两委”党员干部、乡村青年人才和专业种养殖农户聚集到乡村产业链上。截至目前,全市举办“桂姐姐主播”“退役军人”“青年农民”等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班30余期,带动培育各类“土专家”“田秀才”500多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13家。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开展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指导
链上服务解民忧。创新“335”服务模式,(三链三联五送,即组织固链、头雁带链、合力助链,联村、联企、联户,送政策上门、送技术到田、送农资进村、送信息助农、送服务下乡),以党旗领航助力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共开展春耕备耕、产业发展、农业技术等主题活动50余次,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810多个次,农户4500余人次。
三、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市县乡党员干部联合开展“防汛有我 勇当先锋”主题活动
四级联动抓产业。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联动机制,突出四级联动抓产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出台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全市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产业类项目8.87亿元,占比达到59.05%,发放产业奖补资金8496.63万元,惠及脱贫户39009户。
贺州市“先锋培育”现场推进会
城乡互动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基层党支部联系点制度,强化市县纵向协同,密切部门横向联动,推动城市机关单位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优势资源“下乡进村”,助力产城融合、产才融合、产研融合,实现机关党建工作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推广种植香芋13.24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种植区域。发展设施蔬菜11.75万亩,是广西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园,产值预计超15.3亿元。
“强农富农”红色小分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结对共建服务
龙头带动助增收。强化政企党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定向投入、价格保护、利润分配、风险保障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分工合作、分类施策、优势互补,让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之间有机衔接。2022年,培育壮大10家贺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引进香芋粗加工和深加工企业19家,提供用工岗位约3.9万个,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3800多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