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持续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场硬仗”,筑牢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取得了良好成效,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幸福感不断提高。
金秋十月,八步区大宁镇公保村有机红黑米种植基地遍野澄黄,稻浪连连,正向人们传递丰收的消息。这个种植基地由贺州市丰登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该合作社自2017年成立以来,采用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村民手中的田地集中起来,进行有机红、黑米种植、加工和销售,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农户以出租土地、土地入股、参加劳动等方式取得收入。合作社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贫困户脱贫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八步区大宁镇公保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苏伟东说:“自从合作社17年成立以来,在我们结洲片带动整个片村民户数是76户,涉及的人口312人,其中贫困户有17户,年户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村集体这块,村入股了15万元,每年大概分红最少能达到1.2万元,收益好的达到1.4万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摆在“五场硬仗”的首要位置,聚焦主体和特色抓扶贫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深推“万企帮万村”行动,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全市281个贫困村600多个带贫主体,带动近2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市共创建341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贫困人口1.98万人。同时,我市出台产业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各县区发展特色产业,全市县级“5+2”、村级“3+1”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提升到目前的95.64%,有力助推了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总体水平进入全区第一方阵,为我市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是基石。“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交通、学校教育、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短板、强基础。近日,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新石村小学在后盾单位资金帮扶下,正对教学楼进行翻新整修工作。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柳家乡通过各方渠道整合了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生产生活道路硬化、扶贫车间等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促基础设施大变样。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派驻新石村第一书记杜进波说:“我们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村子亮起来了,扶贫车间也给村民增加了很多收入,现在基本上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乡长毛献勇说:“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全乡的基础设施条件,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脱贫攻坚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富川县石坝村贫困户杨玉荣的家,秋阳下、小院内,蔬菜生长,鲜花盛开,在过去,这样的居住环境是杨玉荣想都不敢想的。
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石坝村村民杨玉荣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房子总是漏雨,我们房子地势低,雨稍微下大一些水就会往家里冲,下一次雨要铲很多水出去。”
在国家危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杨玉荣在2015年建好了新房,如今,她本人也得到了村里公益性岗位提供的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一家人过上了安安稳稳的新生活。
“十三五”以来,我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73929.29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550328.41 万元,从精准识别、紧抓产业、方面下功夫,持续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全市累计30.41万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3.88%降至2019年的0.66%。(郑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