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贺州实现三大历史性突破

时间:2020-12-30 08:15:00 作者:华鲁智达课 阅读:

“十三五”期间,我市聚力脱贫攻坚和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两大主战场”,持续开展“三年攻坚,赶超跨越”行动,加快培育“五大新引擎”,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市实施“产业发展突破年”,提出培育“3+6”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同向发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我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落实稳投资“10条”、重大项目建设“9条”等措施,积极开展投资和重大项目攻坚战行动、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全力推进“双百双新”“三大三新”和“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今年1月至11月,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

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持续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全市累计31.77万贫困人口脱贫、281个贫困村出列、5个贫困县(区)摘帽,由贫困县“全覆盖”的设区市转变为脱贫摘帽全覆盖的设区市。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市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等措施,全市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超6.42亿元,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5.64%。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破亿”,达1.14亿元,同比增长55.66%,7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标。

我市牢牢把握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新使命,融入大湾区发展,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接受大湾区市场,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合作优势、发展优势。我市开设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创建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设立东融新产业引导基金;探索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双飞地”经济模式,按照驻湾联络处“引”、产业基金“投”、育成中心“育”、产业园区“产”的方式,成功引育了亿航无人机等80余家新经济新业态项目落户我市。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全市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16个,其中新引进大湾区项目占比达63.6%。

我市瞄准大湾区人才、科技“富矿”,坚持“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创新“双招双引”新模式,重点面向大湾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贺州创新创业,引入科技成果在贺州转化。我市先后柔性引进65名教授、博士到贺州开展柔性挂职、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从薪酬待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交通待遇、其他待遇6个方面为人才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包括产业、人才东融在内,我市实施的“五个东融”还包括规划、交通、服务方面,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大湾区新机遇。同时,加快东融通道建设,推进柳州经贺州至广州货运铁路、连贺高速、贺江港马江作业区建设;加强改革创新,推进36项重点改革任务、45项面上改革任务,探索广西东融现行示范区(贺州)集成改革试点,在全区首创并上线运行“不见面开标系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据统计,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经济东融跑出了加速度,为“十四五”全市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也将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把贺州建成广西向东开放合作的先行区、产业联动发展的新高地、大湾区康养旅游的首选地,全力东融形成“贺州模式”。


上一篇: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调研组到八步区调研党员教育工作
下一篇: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调研组到昭平县调研基层党员教育工作

版权所有 北京华财智达教育集团 京ICP备16053608号-6